“一杯牛奶,强壮一个民族。”奶业发展关系民生保障,关系国民体质增强,小康社会不能没有牛奶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省奶业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,坚持保供给、保生态、保安全,围绕“种好草”“养好牛”“产好奶”“创品牌”“讲好奶业故事”,着力促进奶业转型,产量稳步提高,质量稳步提升,现代奶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。“绿色乳制品是产出来的,也是管出来的。我们有信心、有能力把‘奶瓶子’掌握在自己手里,让全省人民在家门口就能喝上优质奶、安全奶、放心奶。”省畜牧局局长王承启说。
河南花花牛乳品加工车间
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中心正在检测生鲜乳样品
郑州昌明休闲观光牧场
郑州昌明休闲观光牧场
政策引领:借势启航
河南是国家规划的奶业优势区域,奶产量多年稳居全国第四位。大力发展奶牛产业,资源条件优越,市场前景广阔。一方面,我省饲草资源丰富,年产农作物秸秆8600 万吨,饲料化利用率尚不足三分之一,未来利用空间巨大;另一方面,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,乳产品消费呈刚性增长,拥有1 亿多人口的消费市场“钱景”可期。
省委、省政府高度重视奶业发展。为支持优质奶业发展,近两年,我省先后下发了《关于支持肉牛奶牛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》《关于印发河南省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的通知》等政策性文件,将绿色奶业发展作为重要内容,提出要推进种养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做大做强奶业。自2017 年开始,省财政每年安排2.5 亿元“两牛”专项资金,用于奶牛肉牛标准化规模场、奶业新业态、良种繁育体系、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等项目建设。焦作、济源等地纷纷出台一系列高“含金量”政策,推动构建奶牛生产体系、经营体系、产业体系,优化粮经饲结构,发展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,提升精深加工水平,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。
优质奶业发展离不开优质饲草。根据农业部的统一部署,依照“稳粮、优经、扩饲”的基本思路,积极统筹调整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,加快实施粮改饲工作。2017 年,我省扩大粮改饲试点范围,试点县由上年的8 个增至43 个,粮改饲面积近100 万亩。丰富多样的饲草资源,为我省奶牛养殖提供了充分的优质饲草保障。
在政策红利的带动下,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或进军奶业领域,养殖场扩大养殖规模,龙头企业扩产能建基地,全省奶业发展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。据了解,目前乳制品加工能力达310 万吨,占全国加工能力的10%以上。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90%,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 多个百分点,其中100 头以上的奶牛养殖企业达325 家,最大单场饲养规模达1 万头;奶牛养殖小区牧场化转型100 多个,全省牧场化比例达70%,比2010年提升50 多个百分点,转型升级态势明显。河南奶业发展的良好态势,受到农业部的充分肯定。
龙头企业:快速扩张
常言说,得中原者得天下。近年来,国内奶业巨头伊利、蒙牛、光明、三元、君乐宝等纷纷在河南建基地、扩产能,强势进行扩张。
作为全球排名第八、中国排名第一的乳品加工龙头企业,伊利集团2006 年就入驻河南,2011 年又与济源市签订了78 万吨液态奶加工项目投资协议,目前已累计投资8亿元,建成生产线22 条,年加工液态奶能力达39 万吨,辐射带动济源及周边地区发展奶牛养殖,产业稳步发展。 蒙牛焦作公司是蒙牛集团重要的生产加工基地,也是我省最大的乳品加工龙头企业。今年以来,蒙牛集团立足河南资源优势、交通优势、市场优势和政策优势,决定实施“北牛南调”工程,将奶源基地重点向中原地区布局,已与焦作市委、市政府达成一致意见,合力打造蒙牛百亿元产业园区,计划利用三年时间,围绕蒙牛核心工厂,加大向种植养殖、物流仓储、产品配套及市场研发等领域的拓展,以提高产业集群规模。园区谋划建设项目16 个,目前已启动9 个、建成5个,完成投资7 亿元。 君乐宝集团在正阳县投入10 亿元建设新的生产加工基地,万头生态观光牧场当年开工、当年建成投产,目前已入场奶牛6000头,18 万吨乳品加工项目进展顺利,年内可实现产值翻番。光明乳业在滑县的万头现代化牧场今年奶牛新增存栏5000 头,已达万头规模,日产鲜奶超百吨,成为河南单体规模最大的奶牛场。兰考县中鼎牧业10000 头奶牛养殖场已开工建设、首农集团10000 头牛场已于10 月份正式签约,“焦裕禄精神”发源地将在奶业发展上展现新作为,奶业将在产业扶贫中发挥新作用。 河南本土奶业企业也不甘落后,扩张步伐不断加快。河南花花牛公司通过扩产能、建基地、延链条等一系列措施,积极适应市场需求,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已经实现了快速发展。目前,郑州马寨、航空港区两个乳品加工基地年加工能力40 万吨,产品不断创新,销售持续增长。为从源头上确保原奶供应、把控奶源质量,今年花花牛公司在平舆县、鲁山县、新蔡县建设的3 个5000 头现代化奶牛场已建成达产,2 个同等规模的养殖基地正在加紧建设,公司自有奶源基地已达11个,集团养殖规模已跻身全国前列。 据了解,花花牛已于2015 年入选中国奶业20 强,近两年位次持续前移。花花牛公司董事长关晓彦预计,今年集团全产业链整体实现营收将达26 亿元。“5 年后,全产业链整体营收将突破80 亿元,争取进入全国乳业前五强。”谈起未来发展,关晓彦信心满满。 作为河南乳业上市第一股,科迪乳业借助区位优势已成为苏鲁豫皖四省强势品牌,综合实力在河南省名列前茅。公司成功收购洛阳巨尔乳业后,扩建了20 万吨液态奶项目,产能进一步释放,低温乳品改扩建及冷链物流建设项目也正在紧张谋划之中。同时,公司积极寻找并购标的,希望通过并购重组,完善市场布局,进一步提高公司整体竞争力和盈利能力。 大型乳制品企业的强势扩张,为河南奶业转型升级注入了“强心剂”。截至目前,全省奶业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,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持续提升,产业集聚效应更加明显,龙头带动能力明显增强。休闲观光:动能增强
“牧场配套有娱乐设施和相应服务设施,为游客提供丰富的休闲观光活动,使游客能亲身体验、寓教于乐。”董事长段贤昌说,牧场之前还是一家传统的奶牛养殖场,通过升级改造和休闲观光结合,形成集现代畜禽养殖示范、科普宣传、休闲观光体验于一体的奶牛科普乐园。开园以来已经接待游客10 万人次,成为郑州独具特色的科普亲子活动基地。目前,昌明奶牛科普乐园是农业部推介的8 家首批观光牧场之一,并作为休闲观光牧场三大典型模式之一在全国推广。 而在中原城市群副中心洛阳,生生观光牧场同样“生机一片”。位于孟津县平乐镇的生生观光牧场设有参观区、观赏区、休闲体验区、采摘区等,功能分区明显。参观区建有观光通道,市民可近距离观看奶牛饲喂、参观挤奶厅;在科普馆可以了解奶牛发展史、学习牛奶常识等;观赏区可以在骏马骑训中心骑马,在动物嬉戏中心看鸵鸟、骆驼、孔雀;在休闲体验区可以体验模拟挤奶、动手制作奶制品;在采摘区可以体验采摘特色有机果蔬的乐趣。 “牧场环境幽雅、绿色植物丰富,四季常青,三季有花。”生生农牧庄园负责人袁真真说,未来庄园在“好牛、好奶、好风光”的基础上,将以“奶牛文化”“牛奶文化”为魂,建设多产业融合的具有异域风格的“生生奶牛风情小镇”,用三年时间将庄园打造成“奶牛天地、营养天地、休闲福地、旅游胜地”。 在中国花生种植第一大县的河南正阳,君乐宝集团万头生态观光牧场项目一期建设任务已经完成,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一座智能化、现代化、高效率、无污染的综合旅游观光牧场。 业内人士认为,传统牧场在原有基础上,通过发展“旅游+”“生态+”等新业态,开发观光休闲娱乐等新功能,发挥了旅游业的拉动力、融合力,提升了传统牧场的发展层次和综合价值,使牧场焕发出勃勃生机。 “休闲观光牧场是现代畜牧业的示范和宣传窗口,也是未来奶业多元化发展的新亮点。”省畜牧局奶业管理办公室主任赵玲介绍,我省已下发了休闲观光牧场创建通知,计划到2020 年创建10 个以上高标准休闲观光牧场。
新兴业态:迎风飞扬
8 月下旬,全省奶业发展模式创新现场会在上蔡县召开,牛硕牧业的现制现售巴氏鲜奶模式引起参会者的广泛关注。拥有6000 亩有机牧草基地的牛硕牧业公司,现存栏奶牛2000 多头,按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关于现制现售生鲜乳的有关要求,牛硕牧业公司在全县30 个居民小区、171 家幼儿园及县城初中、高中学校建立了巴氏奶直供店(配送点),每天可生产、加工、销售生鲜乳8 吨左右。
“我们从幼儿园、社区、高中着手,通过现制现售巴氏鲜奶的营销模式,取消了中间环节,降低了运转成本,保证了牛奶的新鲜度和安全性,既解决了当前生鲜乳销售难题,还能实现每吨牛奶增值3500 元左右。”牛硕牧业副总经理赵世敬介绍。
同样是围绕当地区域做文章,博农乳业公司深耕焦作、济源两市,并与焦作日报社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,在报社投送报纸的同时,把博农乳业当天生产的新鲜巴氏鲜奶、益生菌酸奶等一起送到读者家中,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牛奶的新鲜度,确保读者及时喝到新鲜、健康的放心奶。
近期,首届中国奶吧发展论坛在山东省潍坊市落下帷幕,嵩县亚杰奶吧被评选为“ 奶吧创业之星”。有这样的荣誉,亚杰奶吧负责人陈战武感慨万千:之前牧场经营步履维艰,通过学习借鉴外地经验,尝试建起鲜奶吧,每天挤出的新鲜牛奶,通过冷藏运输到县城的鲜奶吧加工点,采用巴氏低温灭菌工艺加工,从挤奶、灌装、运输、杀菌到成品包装一条龙生产。“牛奶从挤出到消费者饮用少则两个小时,最长不超过24 小时。”陈战武说,订购巴氏奶的用户从无到有,由少到多,由县城到乡镇,市场局面逐步打开。业内专家表示,生鲜乳现制现售在国内是一个全新的业态,符合当前居民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发展方向,未来巴氏奶、酸奶等低温奶销售将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。
科技发力:潜力释放
全程监管:保障质量
生鲜乳质量安全,是乳品质量安全的第一道关口,只有用优质的生鲜乳,才能生产出优质的乳制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