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中国乳业的根基,目前奶源正处于风雨之中,有良知、有眼光、有魄力的人士已在寻求固本溯源之策,并上书给有关领导。

《财经啸侃》特约、独家撰稿人五谷君从权威可靠渠道获悉,多家国内大型乳企以签字的方式集体呼吁,从为人类奉献更好营养和健康的角度,要鼓励乳企优先使用生鲜乳为原料,要完善标准禁止UHT奶(俗称“常温奶”,与巴氏奶相对)和婴幼儿配方乳粉中使用复原乳,要依据《巴氏杀菌乳和UHT灭菌乳中复原乳的鉴定》标准,加强对巴氏杀菌乳和UHT灭菌乳中复原乳的检测。


   由于价格差较大,为了压缩成本、获取利润,企业纷纷从国外进口大包奶粉,去年全国进口大包奶粉54.7万吨,折合生鲜乳为380多万吨(76亿斤),减少了对国内生鲜乳的需求。


   然而,复原乳一是营养流失较多,活性物质基本不存在,二是挤占了国内奶源,加剧了倒奶杀牛现象。

一位参与上述联合声明签字的乳企高层表示,相较于消费不振,廉价进口乳制品对国内乳业的冲击更大,因此,有人建议限制乳制品进口,但这是非常不明智的,因为会引发国际贸易冲突


   最优选择应该是提高行业门槛,上述乳企的联合呼吁切中要害,的确是高明之举,一旦实施,因而有望彻底扭转国内奶源“过剩”局面。

比如按照2015年的数据,仅仅进口大包粉被全部“减掉”,就可以相应消化国内76亿斤生鲜乳,

据五谷君了解,作为中国最大的乳牛规模养殖企业,现代牧业日产生鲜乳3000吨,折算一下,相当于600万斤/日,按照一年365天计算,生鲜乳年产量21.9亿斤。

换言之,如果进口大包粉被完全“减掉”,就可以消化掉3.5个现代牧业一年的生鲜乳产量,这也可见进口大包粉对国内生鲜乳的冲击之大。


奶源根基

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”,实践证明,奶业持续健康发展,离不开稳定和优质的奶源。

如今散养退出、小区转型,规模牧场已成为我国奶源的主体,已成为我国奶业的根基。

2014年下半年以来,在奶农因严重亏损而加快退出后,亏损局面也蔓延至大中型规模牧场。


规模牧场是我国奶源的根基,若一旦动摇,我国奶业发展所面临的就不仅仅是“寒冬”,而是“生死抉择”的“十字关口”。

振兴奶业人人有责,希望行业自强自立的同时,呼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。


1奶价跌20%


受全球经济疲软、国内经济低迷,以及乳品消费增长缓慢、乳品进口增长迅猛的影响,奶牛养殖身陷泥潭,目前是婴幼儿奶粉事件以来最困难的一个阶段。

奶价低,同比跌幅超过20%

卖奶难,主产省限收量约占生鲜乳生产总量的10%,一些大型养殖企业也因销售困难而鲜奶喷粉;

亏损大,亏损面已达到51%,同比增长6个百分点。

更严重的是这种状况还在持续,在扩大蔓延,很多大中型牧场备受煎熬。长此以往,极易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。


据调研,多家大型奶牛养殖企业,都有因限收而喷粉的情况,都存在着资金紧张的局面,都已接近或部分已经亏损,现在已不是“盈不盈利”的问题,而是“是否能存活”的问题。

规模牧场是我国奶源的主体、奶业的根基,一旦被动摇,影响是巨大的、深远的。

等同于交出了自己的奶瓶,交出了产业安全、食品安全、市场安全的行业命脉,完全沦为国际市场予取予求的附庸。

毫不夸张,我们60多年的努力和来之不易的成果都付之东流。


对比数据就能一目了然,2008 年我国乳品对外依赖度约5%2015年约30%,有专家预计未来将超过40%,乳品供给的数量和价格将完全受国外的掣肘,必须引起高度重视。


2复原乳冲击


究其迷茫和困惑的根源,有宏观因素、有微观因素,剖其主因,体现在三方面。

(一)   大量从国外进口大包奶粉且不规范使用,减少了对国内生鲜乳的需求。

今年4月,全球原料奶均价为1.44/千克,而我国10个主产省份生鲜乳均价为3.47/千克,两者相差2.03/千克。

受价差较大的驱动,企业纷纷从国外进口大包奶粉,2015年全国进口大包奶粉54.7万吨,折合生鲜乳为380多万吨,减少了对国内生鲜乳的需求。

对于复原乳的使用和标注国家有明文规定,巴氏杀菌奶禁止添加复原乳,其他乳制品可按规定添加复原乳,并醒目标识“复原乳”和标注复原乳的比例。


但目前很不规范,有的违规添加到巴氏杀菌乳中,有的添加复原乳却不标识,有的虽标识但不醒目(位置偏、字号小、字迹不清等),有的不标注含量或标注含量跟实际添加差别较大,等等,无法保障消费者明白消费,有误导和欺诈意图。


(二)   大量从国外进口液态奶、婴幼儿配方奶粉,减少了对国内生鲜乳的需求。

2015年我国进口液态奶46万吨,同比增长43.7%;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17.6万吨,同比增长45.0%

预计2016年进口液态奶、婴幼儿配方奶粉将分别超过60万吨、25万吨。

随着中澳自贸协定实施,中新自贸协定升级,加上欧盟牛奶配额取消,以及我国乳制品企业海外建厂的推进,进口乳制品对我国奶业的冲击将越来越大、越来越深刻,大大削弱了乳品企业对国内生鲜乳的需求。

(三)   上下游企业利益不一致,行业管理归口多个部门。

从整体看,我国奶业上游养殖和下游加工仍然“两张皮”,不能利益共享、风险共担。

奶源紧张,竞价抢购;奶源富余,压级压价,限收拒收;国外大包粉价格较低,不顾国内奶源利益而大量进口。


这都是一体化程度低,利益不一所致,但需要强调,无论哪次博弈,上游养殖始终处于弱势地位。

另外,“政出多门”归口多部门管理的模式已深受诟病。

不言而喻,部门不同,因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差异,对于同一件事件,容易出现不同声音,甚至是不协调和冲突。

虽然近期国家加大了这方面的改革和调整,但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。

3限制复原乳使用


毋庸置疑,我国奶业发展基础总体稳固、产业素质全面提升,未来发展潜力巨大。但不容乐观,当前更是奶源发展最为困难的阶段。

奶源是奶业发展的根基,一旦被动摇,短期内很难回复,奶业恐将成为第二个“大豆”,是该加强研究制定相应措施的时候啦。


(一)   完善复原乳标准,加强复原乳监管。

牛奶贵在鲜活。生鲜乳不仅富含蛋白、钙等常规营养物质,而且还有其它食品没有或少有的生物活性物质,它们含量虽少,但种类繁多、功能强大。

据研究,牛奶中的生物活性物质有上千种,能调节免疫、抗菌、抗癌、抗糖尿病、抗胆固醇、降血压等等,而复原乳的这种生物活性功能已基本丧失。


因此,从为人类奉献更好营养和健康的角度,要鼓励乳企优先使用生鲜乳为原料,要完善标准禁止UHT奶和婴幼儿配方粉中使用复原乳,要依据《巴氏杀菌乳和UHT灭菌乳中复原乳的鉴定》标准,加强对巴氏杀菌乳和UHT灭菌乳中复原乳的检测。

(二)   提升标准,设置合理的技术壁垒。

据市场调研和抽检,在保质期、热损伤程度方面,国内外乳品差异较大。

从国外看,多数产品是低温保存、保质期很短的巴氏杀菌奶、酸奶等,常温奶份额很小保质期也较短,但出口到中国的常温奶优质期就较长,有10个月的,有12个月的。


从国内看,常温奶占主要市场份额,保质期通常68个月。因此,要提升和统一标准,就保质期而言,内外要统一为68个月。

就热损伤程度而言,建议标准中增加糠氨酸、乳果糖等热敏指标,并加强抽检和监管。

抽检显示,进口液态奶产品的糠氨酸值超标,说明进口液态奶可能过热或添加了复原乳。

同时,由于欧洲是疯牛病的主要疫区,澳洲是蓝舌病的主要疫区,应严格限制低温液态奶这一品类的进口,保护国内的食品安全和防疫安全。

(三)   倡议实施优质乳工程。

“优质乳工程”是一个系统工程,提出一套完整、科学的评价指标、评价方法,研究配套了先进的关键技术,覆盖种植、养殖、加工、销售等全产业链。

实施“优质乳工程”可根本提升奶源质量和加工水平,为消费者提供“风味纯、营养高、功能强”的乳品。

(四)   建议一体化归口管理。

一体化是奶业发展的必由之路,一体化既应体现在生产领域,更应反映在管理领域。

“九龙治水”似的、备受诟病的、归口多部门管理的模式急需改革和调整。

可借鉴美国农业部、新西兰初级产业部的模式和经验,将种、养、加等全产业链各环节纳入一个部门垂直管理,其他部门或出台政策、制定标准、监督执行,发挥横向督导作用,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。